RSS

村里介紹

德武里 



大禹里

係由苓雅、下德武兩聚落合成。苓雅舊稱「苓仔濟」,阿美族語,指月桃甚多之意,野生月桃在從前阿美族人用途頗廣,葉片可作包紮、烹煮食物之用,莖幹的纖維韌性強,可作結繩綁紮物品,及編織成籃筐、圍籬、床墊等材料,後人把苓仔濟簡稱為苓雅。
下德武是阿美語語,意指有瀑布水花四濺之地,因當地係秀姑巒溪畔,形成河階臺地,苓雅部落位在其上方,族人原稱「馬以得武可那諾」,漢人以音譯簡稱為「謝德武」。阿美族流傳另一說法,指族人在苓雅建社時,有一童子自斷崖墜河而死,族人以落水之聲紀念之,戰後改稱德武。 

(←圖-德武里附近地名)

top上一頁
裝飾圖 春日里 



大禹里

 

舊名「織羅」,相傳有名叫「織羅」的阿美族人,在與布農族人爭奪獵物遭砍殺,族人乃以其名作地名;另一說法是阿美族人在狩獵時,有族人誤遭火燒死,阿美族語「馬織羅」是火燒之意。1937(民國26)年日本人把織羅、馬太林兩部落合併改稱「春日」,沿用至今。
里內「馬太林」係阿美族語指山勢起伏的凹地,後來簡稱為「泰林」。 

(←圖-春日里附近地名)

裝飾圖 松浦里
top上一頁
大禹里

阿美族舊稱「猛仔蘭」(蜣螂很多之意),1937年改稱松浦。
里內有宮前部落,阿美族舊稱「馬古達」,是因當地黏土地質,遇雨沖刷即呈混濁雨水之意,日本時代改稱宮前。
中央部落阿美族舊稱「滿滋蘭」,是因東面山區地劫陡峭,外形有如一頭山羊之意,因位松浦中央,戰後改稱中央部落。
萬麗部落原係阿美溪沖積河床地,戰後陸續有漢人移居開墾,昔日稱作溪埔。麻汝部落因位在兩溪:阿美溪及呂範溪,匯入秀姑巒溪的接合處,土壤長年積水如爛泥,阿美族人稱為「樂哈克」(腐爛之意),後人以當地沼澤爛泥指為「麻汝蘭」,簡稱為麻汝。
福音部落原有呂姓、盧姓漢人在山坡地開墾種植,取名為呂福,後來阿美族人聚居成部落,戰後有信仰基督教的戶籍人員前往編定地名,因當地阿美族人信仰基督教頗多,徵得族人同意改稱福音。 

(←圖-松浦里附近地名)

裝飾圖 觀音里
top上一頁
長良里附近地名
里內有高寮、觀音、舊田及赤科山四聚落,高寮舊稱「狗寮」 ,相傳因有大庄(現今富里鄉東里村)的平埔族人,在此設陷阱捕獵山鹿等野獸,但中伏的獵物卻屢遭當地人家飼養的家犬啃食,平埔族人怒而襲殺犬狗,漢人因而把當地指為「?狗寮」,後來轉音為「大科寮」,因「?狗寮」不雅,才改稱高寮。
觀音是因當地有座小山丘,遠觀像像是臥姿的觀音佛像,取名為觀音山,從前阿美族人則稱為「特葛爾」,是因地形如階石之故。戰後一度改稱觀山,1954(民國43)年再改為觀音。
舊田是因當地在東海岸山脈山麓下,在日本時代就已開墾有梯田,為區別在秀姑巒溪畔新開墾的農田,把當地原有的梯田稱為舊田。 

(←圖-觀音里附近地名)

赤科山是海拔八百餘公尺高的臺地,當地原盛產俗稱「赤科仔」的櫸木,因為質地堅硬,日本時代曾發動軍伕上山砍伐,作為訓練新兵的木槍。1959(民國48)年間,本省西部發生「八七水災」,有南投、嘉義一帶災民,因當年曾被召至山區砍木軍伕,憶起山區臺地地勢平坦,土壤可開懇耕種,乃遷徒前來墾茺維生,後來改種金針,現已是東部金針主要產地之一。
裝飾圖 樂合里
top上一頁
長良里附近地名
舊稱「哈拉彎」,是平埔族語,意指叢山重疊之意,後來以近音稱作下?灣,1937年日本人改稱「落合」,戰後再改名樂合。
里內包括有哈拉彎、安通、新民三聚落,安通舊稱「安糟」,因當地擁有溫泉,阿美族人把含有硫礦氣味指為「安糟」(很臭之意),漢人以近音稱作「紅?」或「雍索」,日本時代改稱安通。
新民聚落則是1960年代(民國50年間),東海岸山脈樂合山區發生大規模山崩,數十戶阿美族人房屋遭掩埋,死傷慘重,中國國民黨為安置災民,請求菲律賓愛國華僑「血幹團」,出資在里內山坡地,新建房屋供災民居住,起初取名為「血幹新村」,後來改稱「新民」。 

(←圖-樂合里附近地名)

裝飾圖 源城里
top上一頁
源城里
里內因有水源及客人城兩聚落。水源因位在中央山脈山麓,湧出的山泉極為甘甜,在日本時代就引作玉里鎮自來水的水源。客人城則是在清代有客籍人家前來墾荒種植,因與原住民爭地,常受到原住民侵擾偷襲,居民就在屯墾家園四周砌築石牆,以防原住民進犯,形成城堡一樣。
1954(民國43)年,本鎮行政區域重新劃分,把水源地、客人城兩聚落合併為源城里。客人城是抵擋原住民的第一道防線,既護衛璞石閣的安全,又是供應飲水的發源地。 

(←圖-源城里附近地名)

裝飾圖 東豐里
top上一頁
大禹里

本里在戰後初期原設石坑、光復兩里,1950(民國39)年合併為石坑里,又曾併入樂合里。1965年析出新里,命名為東豐里 。
石坑是秀姑巒溪岸有一巨大石塊,因係東海岸山脈山溪及秀姑巒溪匯流處,有如中流砥柱,此石塊被先民指為「石公」,山溪取名石公坑,傳說從前石公四周形成深潭,聚集大批魚蝦,阿美族人、布農族人、平埔族人為爭奪此一魚場,屢有爭鬥相殺場面,各族人為紀念在此犧性的同胞,乃拜稱為石公。
鐵份部落原稱「?牛坑」,因有發源東海岸山脈的溪,流經斷崖形成一座飛瀑,地形隱密,在日本時代,耕牛、家畜都受到管制,禁止宰殺,但有人為私宰耕牛,乃牽牛至此處山溪宰殺,以逃避查緝。
戰後改名鐵份,是因山麓下湧出有硫磺味的冷泉,因含硫成分鐵器易腐蝕變黃,居民稱為鐵份,後人又以音譯改為棣芬。 

(←圖-東豐里附近地名)

裝飾圖 長良里
top上一頁
長良里附近地名
舊稱「舊庄」,在1829(道光9)年,有平埔族人從屏東移居開墾,後來因人口日多,部分族人越過秀姑巒溪到東岸新建部落,把故居地稱作舊庄,將新居的聚落稱為「大庄」、「新庄」(今富里鄉東里村)。
日本時代,有宜蘭連氏家族在日本政府獎勵下,前來開墾兩百餘公頃的農田,把一片荒漠草原開闢為阡陌良田,1937(昭和12)年日本人把這片良田取名為長良,沿用至今。 

(←圖-長良里附近地名)

裝飾圖 中城里
top上一頁
大禹里

本鎮中心區,於戰後初期原設中城、華康、民安、國武、啟模、泰昌等六里,1951(民國40)年間,因人口異動,行政區域重新劃分,成為中城、國武、泰昌、永昌、啟模等五里。
市區里名是行政人員以「中華民國、國泰民安」取材,中城是位在客人城後方,作客人城的支援屏障,華康里後來併入中城里。 

(←圖-中城里附近地名)

裝飾圖 國武里
top上一頁
大禹里

國武里是玉里的商業中心,因里內有供奉武聖關公的協天宮,里數精簡後,合併民安里,仍稱國武里。 

(←圖-國武里附近地名)

裝飾圖 泰昌里
top上一頁
大禹里

泰昌里因係在玉里鎮中心的西南部分,取名泰昌,寓祈求國泰民安、生意昌隆之意。 

(←圖-泰昌里附近地名)

裝飾圖 大禹里
top上一頁
大禹里

原稱「針塱」 ,因當地生長一種有毒植物,阿美族人把此種有毒植物稱作針朗,1917(民國6)年東線鐵路通到璞石閣,日人在此設末廣站。戰後初期改稱「光復」,後因與光復鄉同名,奉令改名,而居民鑑於當地三面環水,水患頻仍,想起中國治水有功的先賢「大禹」為名,希望藉以解除水患威脅。
里內的另一聚落「酸柑」,相傳是客籍人家定居時,當地盛產野生柑桔,但味酸難以下肚。亦作「純柑」。 

(←圖-大禹里附近地名)

裝飾圖 啟模里
top上一頁
大禹里

啟模里原係一片溪床沙埔地,取啟模與閩南語「溪埔」諧音之故。 

(←圖-啟模里附近地名)

裝飾圖 永昌里
top上一頁
大禹里

後因玉里榮民醫院、玉里養護所等院民遷籍,人口日多,從泰昌里再劃出新里,名永昌里 。 

(←圖-永昌里附近地名)

裝飾圖 三民里
top上一頁
長良里附近地名
舊稱「迪佳」 、「達該」,是阿美族語,意指陡峭之山勢,因三民里往西、北兩方都須爬山之故。1917(大正6)年東線鐵路通至本鎮,日本人以當地面臨塔比拉溪,山姿優婉、彷彿奈良三笠山,而取名為「三笠」,並寄望將來開闢為絕好的郊遊園地 。
里內南面山腳下因有三戶人家居住,取名「三塊厝」,後來改稱「三軒」。戰後將三笠、三塊厝兩聚落合併定名為三民。 

(←圖-三民里附近地名)

 

發表留言